全文報道如下:
講述人: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麥稈剪貼代表性傳承人 聶遠征
我是麥稈剪貼的第五代傳承人,,這門手藝的家傳要從清朝年間說起,。
一年冬天,,聶老先生去趕廟會,。剛把地攤擺好,,就來了一位長相清癯的布衣,盯著麥稈畫看了大半天,,眉頭皺得像打了結,。
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傳人聶遠征
“恁給指指道?”聶老先生趕忙搭話,。對方撿了根小木棍,,在地上比畫著:“這竹葉有講究,得形如梭子,,葉尖要細長……”從沒見過竹子的聶老先生聽得直點頭,。后來旁人相告,那人正是縣官鄭板橋哩,!這個故事,,在家族中代代相傳。
麥稈剪貼,,也叫麥秸畫,。用黃河邊的莛子麥作畫——割完麥子后,取中間的麥稈,,高溫蒸后,,用剪刀小心剖開,鋪平晾干水分,,再用刀片正反打磨,,直至薄如蟬翼,就得到了合適的畫材,。
取材不難,,可剪裁大有門道:粗略裁剪,依據(jù)圖案的大致形狀,,剪出塊狀或長條狀,;精細裁剪,得沿著線條一氣呵成地修剪,,麥稈的邊緣才顯絲滑,;鏤空裁剪,用刀小心鏤刻,,讓細節(jié)更精細耐看,。譬如做一幅牡丹圖,先粗剪枝干,,再精剪花瓣,,使其飽滿圓潤,接著鏤空葉片脈絡,,最后拼接黏合,。
上色的步驟最關鍵,。訣竅在于“深煳、中煳,、淺煳”,,就是用烙鐵燙出淡黃、金黃和棕色,。要給牡丹花上色——先是底色鋪墊,,把烙鐵溫度調至200攝氏度,輕輕滑動,,燙出淡黃的牡丹輪廓,;再是層次塑造,調高50攝氏度,,用烙鐵頭側鋒點燙或滑燙,,花瓣有了褶皺陰影;最后是色彩過渡,,從花蕊處向外烙色,,每隔一段距離升高20攝氏度,做出漸變顏色,。這一朵朵牡丹便盛開了,!
來源:《光明日報》